港交所推最重大上市改革 生物技术企业迎利好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系主任杨梦苏在当日的生物科技峰会上表示:“投资生物科技公司需要有耐心和眼光,目标不是投资一个Pre-IPO (上市前)公司,明年上市后获得20%-30%的回报,而是应该朝着10倍甚至100倍(回报)的目标而去。”
去年4月底,港交所推出了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首次向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敞开了大门。
短短一年后,港交所的生物科技蓝图已现雏形。据港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累计集资金额达到41亿美元,包括7家未有收入的公司。上市新政实行一年以来,香港已经跻身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
截至4月底,目前共有11家生物技术和医疗保健公司提交了上市申请,其中包括5家未有收入的公司。从地理分布来看,9家公司来自中国内地,另外两家分别位于美国、中国香港。
目前7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陆港股,上市集资金额达到3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在香港市场逐步建立一个生物科技的生态系统,包括同期吸引了3家已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由于投资生物科技公司的风险较高,因此个人投资者很难判断应该投资哪家公司,港交所计划当这类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20-30家后,将根据相关的代表性指数拓展产品范围,包括ETF、结构性产品等标准化产品,帮助零售投资者分散风险。
平均集资额达33亿美元
作为全球第一热门的科技股集中地,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目前共有50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去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约有50余家,平均每家公司的融资额为15亿美元,而同期在港上市的同类公司的平均集资金额则达到33亿美元。
去年8月8日,在美国上市的癌症药物开发商百济神州登陆港股,成为同时在纳斯达克和港交所两地上市的“双上市”股票,募集金额达到9.03亿美元。药明康德在A股上市之后半年,紧接着在去年12月赴港上市,集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
以去年10月在港上市的信达生物制药为例,公司首席财务官奚浩在5月28日的论坛上透露:“经过五轮的私募融资后,去年公司考虑上市。之前美国是唯一选择,但香港自从启动了新股改革后,优势变得十分明显,背靠祖国,而且聚集了欧美各地有经验的私募基金,未来香港生物科技板块的前景非常好。”
事实上,自2011年成立,信达生物已进行了11轮融资,估值也由最初的6.65万美元飙升至4月最后一轮融资的近12.8亿美元。其中2016年11月D轮融资达2.62亿美元,是中国制药史上迄今最大一笔融资,也是当年全球第二大融资交易。
根据招股书披露,信达生物IPO共有10名基石投资者,阵容十分豪华,包括总计认购2.45亿美元,占集资金额超过60%。其中,红杉资本、惠理以及Prime Capital Funds分别以6000万美元、3000万美元及3000万美元领投,现有股东资本集团、美国制药公司礼来(Eli Lilly)、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亦继续跟投。
众所周知,生物科技是最“烧钱”的行业之一,需要长期大量的资本投入。香港某投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报记者透露,今年以来,生物科技领域的私募融资明显有所降温,投资者对标的公司的筛选更为严格,包括公司创始人团队、平台技术、是否有重磅药物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
对此,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系主任杨梦苏在当日的生物科技峰会上表示:“投资生物科技公司需要有耐心和眼光,目标不是投资一个Pre-IPO (上市前)公司,明年上市后获得20%-30%的回报,而是应该朝着10倍甚至100倍(回报)的目标而去。”
“一个地区发展生物科技,必须拥有扎实的科研能力以及商业转化能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科学高效的审核审批体系,资金支持等各项要素。很多生物科研临床试验耗时长、风险高,粤港澳大湾区拥有7000万人口,香港有先进的医疗卫生体系,很多有经验的临床专家,因此希望临床试验相关的政策可以进一步优化,包括样本、物流、信息流等可以优先安排,这对生物科技公司将有很大的吸引力。”礼来亚洲基金风险合伙人苏岭表示。
避免同质化
一直以来,外资银行往往是很多香港大学高材生毕业后的首选。但近年来,随着香港创新科技热潮的兴起,一切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我培养了30多个(生物科技)博士,其中有3个博士选择了创业,而其余两个博士则加入了中环的基金公司,因为这类公司急需分析师。因此香港生物科技业的发展有助于大学吸引更多的人才。”杨梦苏指出。
杨梦苏不仅鼓励学生创业,自己也加入了创业大军。他是港龙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及香港Prenetics Ltd。的联合创办人。港龙生物成立于2004年,专注于子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技术,2009年被收购。Prenetics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药物基因组和营养基因组的产品开发和检测服务,其后获得由平安创投领投的1000万美元融资。
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在过去30多年中,在改革开放的助推下,在产业融合方面已经十分成功,未来打造成为生物科技中心方面大有可为。参考波士顿、旧金山湾区、圣地亚哥等其他全球知名生物科技中心的发展路径,“创新是生物科技最重要的元素,全世界最畅销的10个生物药,大部分都不是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虽然这10个药物都是跨国公司在销售,但却都是小的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的,到一定阶段被大公司收购,后者具有强大的市场机器。”他坦言。
杨梦苏坦言,创新的源头是大学,香港在吸引高端人才有一定优势。同时,生物科技的产业化十分重要,“大湾区在其他行业的产业化很成功,发展生物科技可谓水到渠成。”。
然而,他毫不讳言,目前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已经出现同质化的现象,“现在很多生物科技公司都在做肿瘤免疫、抗体药物,但其实生物科技的面非常广,有精准医学、干细胞、基因编辑等不同领域。大湾区的发展应该更为多元化。同时大湾区内的很多不同城市都在积极发展生物制药,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各个城市之间应进行适当的协调。”
事实上,根据目前在港交所排队上市的11家生物科技公司来看,其中8家均为从事新药研发的创新药企,包括复宏汉霖、盟科生物、迈博医药、亚盛医药、东曜药业、豪森药业、和黄中国医药、康蒂尼药业。
对此,奚浩亦表示,希望未来香港的生物科技板块越来越成熟,“香港市场应该配备整个产业链,而并非只是一个上市地。”
关键词: 企业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