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自救”剥离亏损资产 *ST海陆股票简称变更
随着年报季披露落幕,恢复盈利的ST公司迎来一轮“摘星脱帽”潮。
近日,*ST海陆发布公告称,根据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公司2020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0.25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亿元。业绩成功扭亏为盈后,公司股票自5月10日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海陆”变更为“海陆重工”。股票交易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更为“10%”。
记者注意到,除*ST海陆外,5月10日,*ST经开、*ST海华、*ST安通、*ST胜利这4家公司也将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并同时解除涨跌幅限制。
积极“自救”剥离亏损资产
2016年之前,*ST海陆主要从事工业余热锅炉、大型及特种材质压力容器和核电产品的制造销售,以及固废、废水等污染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的环境综合治理服务。
为突破原有业务发展瓶颈,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2016年,公司成立海陆新能源切入光伏电站运营赛道。2017年12月,公司还成功收购主营光伏电站EPC业务的江南集成公司83.6%股权,公司光伏电站运营业务向上游光伏电站EPC行业延伸。
2018年“531光伏新政”发布,光伏行业发展陷入迷茫。江南集成2018年度业绩也出现严重下滑,基于谨慎性原则上市公司对江南集成商誉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导致公司2018年业绩亏损。
数据显示,受并购标的业绩拖累,2018年、2019年*ST海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6亿元、-18.44亿元。由于连续两年经审计的年度净利润为负值,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18年修订)第13.2.1条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自2020年4月29日开市起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简称由“海陆重工”变更为“*ST海陆”,交易的日涨跌幅限制由“±10%”变更为“±5%”。
“2020年上半年,我们择机剥离了不良资产,向张家港信科诚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售了江南集成83.60%的股权。”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二季度公司完成了江南集成的剥离,之前在2019年度形成的5.41亿元的超额亏损得以转回,所以2020年二季度公司投资收益变动幅度大。前期因并购重组带来的不利影响显著消除,公司回归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
订单充足中期利润稳步增长
“公司目前设备制造主业在手订单饱和,环保主业机遇也非常好。2020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2.08亿元,主业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采访中,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查阅公告了解到,受疫情影响逐步消除、行业政策利好的影响,公司下游客户需求全面启动。2020年底,*ST海陆在手订单金额高达27.81亿元,其中,22.49亿元预计将于2021年度确认收入,5.32亿元预计将于2022年度确认收入。
2021年一季报显示,今年前三个月,公司实现营收约3.53亿元,同比增长69.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522万元,同比增长114.92%。
依据公司最新披露的2021年中期业绩预告,2021年1月份至6月份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稳定增长,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亿元至1.7亿元。
“从公司主要产品大型及特种材质压力容器的核心竞争力来看,近年来订单增加、设备集约化程度变高,我们逐步培养了专业团队,制造能力逐步提高。未来,公司还会继续加强部分技术工人资质培训,优化产品结构、强化生产管理。”上述负责人表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陆重工所从事的业务毛利率较低,锅炉配套产品和压力容器产品门槛也不是很高,2020年公司工业制品类毛利率仅仅21.65%,所以拓展全新的行业领域,做一些多元化尝试是正确的。”
采访中,盘和林建议,“在光伏领域,建议海陆重工向上游产业链关键节点延伸,去尝试单晶硅和多晶硅等,在光伏产业链中具备一定壁垒的领域去做产业链聚焦,从集成商过渡到技术主导型的企业,并逐步筑高壁垒。当然,切入光伏领域可以借助当前大趋势,通过集成承接项目,获得在手订单以获取现金流,但是长远看,如果要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在光伏组件上积累一些技术实力。”(曹卫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