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推荐: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系列之李亚林_演员李亚林
演员李亚林(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系列之李亚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亚林和王心刚、冯喆、庞学勤等男影星一样,都是响当当的帅哥。
(资料图片)
李亚林(1931—1988),表演艺术家,新中国22大影星,生于辽宁金县。1953年任北影厂演员,1955年任长影厂演员。
1956年,李亚林参加拍摄反特影片《虎穴追踪》,由此正式走上银幕。虽初次涉足荧屏,但他演技不俗,之后一连接了多部扮演反面人物的影片。
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于彦夫在拍摄反特故事片《徐秋影案件》时,看准了李亚林想转型的决心与宽阔的表演路子,便让他担任男主角——侦查科长汪亮这个角色,这是李亚林第一次出演正面人物。从此成为银幕上具有影响力的“当红小生”。
此后,李亚林“片约”不断,相继拍摄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前哨》《烽火列车》《炉火正红》等影片。1961年,李亚林与同厂的金迪一起,被选入全国最受欢迎的二十二大明星演员的行列。
1969年,下放农村。1972年,调回长影。1975年,调峨影厂。1980年,开始导演工作。1980年他与人合作导演了根据张弦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获得成功。导演的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和《为什么生我》,分别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临终前导演的电影《井》获意大利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李亚林会演能导,几乎能驾驭各类角色。他出演过的影视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影响了一代人。
在《井》的拍摄期间,李亚林重病缠身,经过日日夜夜的奋斗与坚持,终于将影片拍摄完毕。有人问李亚林是怎样忍受疾病折磨把影片拍完的,他有一个回答:“是对艺术的追求,是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据李亚林的女儿李童回忆,病床上的父亲会突然大喊:“开机!”还叫嚷着:“潘虹,你这个戏不能这么演!志舆,你应该……”李童觉得就是把父亲烧成灰,他还在拍电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贺小书和丈夫李亚林一起被下放到农村当起了农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戏可拍。1975年,峨影厂请求三大厂支援,李亚林和贺小书就率先报了名并在长影厂挨家挨户进行动员,最终和金迪等演员一起来到峨影。并作为峨影厂台柱演员,为峨影厂的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非常不幸的是,李亚林却在1988年他年仅57岁的时候,就病逝了。而此时,贺小书年也才55岁。丈夫的去世对她的打击非常大。但到底她是个要强的女人。这之后,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为观众呈现了众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1.《虎穴追踪》(1956)
《虎穴追踪》由黄粲、陈怀皑(陈凯歌的父亲)导演,赵联、印质明、李亚林等主演。这是一部反特片,影片的主演是赵联和印质明,李亚林还是一个反面配角冯振辉。
李亚林扮演这位狡猾、毒辣但看上去又有些虚弱的特务,由此正式走上银幕。虽初次涉足荧屏,但他演技不俗,之后一连接了多部扮演反面人物的影片。由于他饰演的角色多是反面,所以在很多导演与观众眼中李亚林成了地地道道的反派“专业户”,很难接到正面角色的戏。
2.《寂静的山林》(1957)
《寂静的山林》由朱文顺导演,王心刚、浦克、白玫主演,李亚林延续反面配角的角色。还是一部反特片。
这部电影的亮点当然是主角王心刚,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帅得一塌糊涂。电影本身没什么悬疑情节,志在斗智斗勇。白玫饰演的反派李文英这个角色塑造的较为人性化,既虚与委蛇,偶尔也有性情流露,八面玲珑又不造作,在十七年文艺里实属难得。
李亚林延续反面角色虚伪狡猾、色厉内荏的特色,但是看着蛮帅的,这外形,早晚要演正面角色的,哈哈!
3.《徐秋影案件》(1958)
20世纪50年代,共和国诞生之初,连连推出不少惊险激烈的反特影片,在《英雄虎胆》、《寂静的山林》、《羊城暗哨》、《天罗地网》等一大批经典悬疑故事片中,更为吸引人们眼球的当属《徐秋影案件》。
《徐秋影案件》由于彦夫执导,李亚林、浦克、刘增庆、张圆等主演。影片是以解放初期在哈尔滨市松花江边发生的一起凶杀案为主线,描写一个叫徐秋影的民政局战勤科科员,在与同事何彬结婚前夜遇害江边的故事。这部反映我公安人员在错综复杂的案件中擒获真凶的侦探影片,被评为优秀反特影片。
对于好演员来说,是不拘外形不惧转型的。在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于彦夫在拍摄这部影片时,看准了李亚林想转型的决心与宽阔的表演路子,便让他担任本片男主角——侦查科长汪亮这个角色,这是李亚林第一次出演正面人物。当时,不少人为李亚林捏了一把汗,担心他演砸了锅。或许在与自己较劲,或许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是可以演好各种角色的,李亚林在拍摄期间格外卖力,悉心揣摩角色,塑造了一位头脑冷静、有勇有谋的公安形象。影片放映后,反响很大,广受专业人士和观众的认可,大家纷纷赞叹李亚林扮演角色的可塑性。他从此成为银幕上具有影响力的“当红小生”。
影片中不幸的女主角徐秋影漂亮温柔,影片中有一句当时成为经典的台词:“我是一颗不幸的种子,只能忍受永生不能出芽的痛苦。谁要和我接近,谁就要不幸……”关于这部电影与真实案件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前哨》(1959)
《前哨》是由广布道尔基执导,李亚林、徐连凯主演的反特片。该片讲述了在海防前线上,敌人派遣特务企图盗窃重要军事情报,英勇机智的边防军战士在当地公安人员和群众的协助下终于将全部敌人一网打尽的故事。
影片中李亚林一如既往的正气和酷帅。影片本身几乎没有那年代反特片常见的悬疑惊悚元素,剧本较平实。反面角色不是很脸谱化,即便被当场揭穿的刹那,特务们的表现也依然符合生活常理。这一点,比同类型的片子要好得多。异性反面角色间的接头暗号和平常的言谈间,多有暗示话语出现,那年代,风情万种是女特务的专利。
5.《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由苏里执导,马烽担任编剧,李亚林、梁音、金迪主演。
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新中国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现了一群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劳动和爱情谱写新生活的赞歌。影片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大胆地采用被弃置多年的多角恋爱模式–高占武(李亚林)、曹茂林(梁音)、李克明(刘增庆)同时爱上了孔淑贞(金迪)。但创作者在处理这个传统叙事模式时,不落陈套,表现和歌颂了利他主义的恋爱观。创作者还以一种乐观轻松的审美心态来审视与处理那个特定时代人群之间的思想冲突与年轻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使得影片整体上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所有年轻人的向往。
李亚林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精彩演绎,让他“二次爆红”并成为代表作。他在影片中全面发挥了自己的表演才能,把复员军人高占武塑造成一位思想新、觉悟高,敢想敢做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的表演朴实、自然,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影片放映后,广受青年观众的喜爱。李亚林也因此与影片中的女主角金迪一起,被选入全国最受欢迎的二十二大明星演员的行列。
6.《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
续集里,青年们建起了水电站,孔淑贞的腿到底好了。郭兰英老师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真好听。
欢乐的轻喜剧,尤其农村的家长里短,接地气。
五六十年代的新农村建设。所有缺点都可以改掉,所有困难都可以克服的单纯年代,也许真的存在过。
7.《柳暗花明》(1979)
《柳暗花明》由郭维导演,张平、李亚林、葛存壮、赵子岳主演。
这应该算是一部伤痕电影吧。片名《柳暗花明》,有一语双关之意。田嫂来自柳岗,那里早已是一片黑暗,在花溪,她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关心爱护她的人们,她拾回尊严,拾回信心,又开始觉得生活有了盼头。但这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她仍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柳暗花明,多么美好的企盼,难道终究也是一场空?时代总是在前进的,正义的车轮必将碾碎邪恶,还世界一份和谐。柳暗花明,在任何时候都会给善良的人以希望,给坚强的人以力量。
电影并不出色,但是让我们看到了好多熟悉而又优秀的老面孔。劫难之后的郭维导演,李亚林、张平、葛存壮、赵子岳,看着看着,就会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这是李亚林最后出演的一部电影。
8.《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由张其,李亚林执导,沈丹萍、贺小书等主演。该片主要讲荒妹从小对男生产生戒备心到喜欢荣树,再到被迫嫁人还钱反抗,恰好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她终于勇敢面对爱情的故事。2018年8月18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李亚林的妻子贺小书凭借本片获得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李亚林晚年导演的三部作品都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显示其不凡的导演功力,可惜英年早逝。
该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令人扼腕的生活图景,片中渲染了一些富有强烈对比作用的戏剧性情节,包含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内容,拓宽了该片主题思想的覆盖面。贺小书及其他主要演员自然质朴的表演,真实感人,使角色所分别具有的悲剧性、历史性和现实意义得到形象的揭示,显示了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强烈的感情体验。
影片中朱明瑛演唱的这首《角落之歌》让人难忘——
谁知道角落这个地方
爱情已将它久久遗忘
当年它曾在村边徘徊
徘徊
为什么从此音容渺茫
谁知道角落这个地方
春天已将它久久遗忘
当年它曾在山口停留
停留
到何时它再愿来此探望
9.《为什么生我》(1984)
《为什么生我》由李亚林、晏文藩执导,姬晨牧、方青卓等主演,该片讲述了小男孩松松的父母离异,生活在破碎家庭的他身心受到摧残,最终酿成悲剧的故事。
离婚应该算一种罪, 但孩子不应该背负罪过 。这类故事确实是在讲我们中国社会真正发生的事情, 现在科技进步这么多却难有这么良心可以引起共鸣的作品了。李亚林真的让人尊敬。
小男孩和他的大白鹅,孤独地行走在空荡荡的铁轨上。这个镜头,一辈子忘不了。
10.《井》(1988)
《井》由李亚林执导,潘虹、李志舆、林达信主演。影片根据郑义同名小说改编,围绕女主人公徐丽莎二、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封建意识和世俗观念对她的压抑与折磨,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反映了徐丽莎的命运悲剧。该片获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潘虹)。
在李亚林的导演下,该片细腻、自然、流畅,非常具有感染力。
这也是李亚林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与病魔的拉锯。潘虹被现在人忽视的代表作,她把徐丽莎的成长、怦然、挣扎、绝望演绎得出神入化。该作在当年放到世界影坛也不会逊色,现在内地此类剧情片难得一见,不谄媚,不博眼球,不为批判而批判……而那口吞噬徐丽莎的井却并没有因物质飞速发展而消失。
时髦的服装店,熙熙攘攘的商客开始遮盖这条小巷以往的寂静,只有那口井依然还在,无论世事如何多变,那口井永远保持沉默。围绕井生活的人们已经盼了二十年的自来水,影片的结尾,又在进行自来水施工的时候工人对老街坊说这次肯定通了,但如果自来水真的通了,那口陈年老井依旧会扎在人们心里。似乎告诉我们,旧的时代还未过去,新的时代还未到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