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简讯:江苏南京:东大“巨无霸充电宝”在昆仑站“上岗”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洁 通讯员唐瑭
“虽然没能在重要时刻陪伴在妻儿身边,但是能为国家南极科考工作做点事还是感觉特别值得!”4月3日,跟随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抵达上海国内极地码头后,南京东南大学教师葛健才第一次通过手机屏幕看到了自己不久前刚出生的孩子。去年10月31日,他和学校张侃健老师代表东南大学奔赴南极执行第39次科考任务,5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圆满完成多项任务,为南极科考贡献“南京力量”。
【资料图】
顺利完成多款重要设备的安装调试
本次科考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其中东南大学科考队员主要完成了4项任务:投运昆仑站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东大极能2.0版本);调试安装中山站无人智慧舱;维护泰山远程遥控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投运罗斯海新站无人值守能源供应系统。
“东大极能2.0——昆仑站智能电源系统采用光柴储供电,搭载气象站和全球导航定位基准站等载荷,目前已在昆仑站无人化正常运行。”张侃健介绍,由于昆仑站地处南极内陆深处,海拔超过4000米,属于“南极中的南极”,气候条件相当恶劣,这是此次科考队员面临的最大难题,“让人高兴的是,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该项任务。”
另外,中山站内陆出发基地的“南极无人智能化观测站”由极地中心牵头,多个单位合作完成。东南大学主要负责系统无人化运控和整体集成工作,目前系统各主要设备和载荷运行功能及指标正常。
维护安装在泰山站的“东大极能”——远程遥控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也是他们此行科考任务之一,该模块由第36次南极科考东南大学队员于2019年部署应用,在泰山站为科研工作供电并支持通信。
蓝色“巨无霸充电宝”由东大自主研发
“我们这次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负责投运昆仑站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东大极能2.0版本。”葛健告诉记者,这一能源系统,由东南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是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遥控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能够为各类仪器设备在南极极端环境下提供能源和远程监控支持,通过能量转化,可实现在极地环境下全年不间断供电,因此被称为“巨无霸充电宝”。
相比2019年泰山站科考任务中的“东大极能”1.0版本,如今的2.0版本性能更加强大。东大极能2.0版本的外形很像蓝色集装箱,但它不仅仅是一块可以用来充电的巨型“充电宝”,在南极恶劣的环境下,它还可以像一个小型发电厂一样进行发电。
记者了解到,这套设备主要由发电设备、储能设备、光伏设备、总控系统、储油设备等组成,构成完整的智慧能源舱。考虑到这一系统面对的环境条件比较苛刻,因此从它的设计,到安装、调试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安装完成后,这块巨型“充电宝”将克服恶劣的环境,为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昆仑站持续供电,保证科考数据的稳定运输。
“整个智慧能源舱完全是无人值守运行,通过科考设备上的摄像头可以看到舱外情况,也可以通过相关设备与外界进行通信。”葛健说,团队将设备的续航时间设置在1年以上,以便于下一次科考队前往更换补充燃料。
2009以来先后派出9人次参与南极科考
从由东南大学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研制的“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样机,到由东南大学自主研发的“东大极能”和“东大极能2.0”,南极科考能源支撑平台经历了数次蝶变,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东大科考故事。
2009年以来,东南大学先后派出9人次赴南极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完成相关科考任务。2010年9月,东南大学郝英立教授为支撑平台科学研究工作献出了47岁的宝贵生命。当年11月,“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样机跟随第27次南极科考队运抵南极。2022年临行前,东南大学科考队员葛健的夫人已身怀六甲,今年3月31日,一个健康的小宝宝呱呱坠地。4月3日,葛健才第一次通过手机屏幕看到自己的宝宝。
“我出生于1972年,有朋友问我为啥50岁还要去南极?”张侃健说,“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为极地科考贡献东大力量,为国家‘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战略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