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快看:南京日报少年新闻学院推出寒假系列活动——“缤纷的冬日”里畅享“文化大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姜静 凌金园

“云”游博物馆、写“福”字写春联、领略千年科举文化……为丰富全市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南京日报少年新闻学院推出了“缤纷的冬日”寒假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让小记者们畅享“文化大餐”,体验不一样的寒假生活。

参观科举博物馆领略千年科举文化


(资料图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源于隋朝605年,到清朝1906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经历了1300年。” 1月13日上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 20名小学生走进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了解中国千年的科举文化。

进入科举博物馆迎宾大厅,同学们观看了“村童闹学”“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为主题的多媒体短片,短片中展示出了古代读书人从幼学启蒙到金榜题名的生活画卷。同学们沿着长廊一路而下,望着如鱼鳞一般的瓦片外墙,用书简堆砌而成的内墙,大家纷纷惊叹于精美的设计和历史的厚重。

活动伊始,讲解员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考试的悠久历史,解读“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典故的由来。古代科举考试审查严格,为了防止作弊,考生进入考场前需要脱去衣服,经过严格搜身,连同食物都要打开检验。读书人在报考时不仅要有姓名、年龄、籍贯、祖孙三代名讳等身份材料,还采用结保措施,一同报考的考生互相结保,若有作弊者,查到后所有同保人三年不得赴考。在讲解员细致地介绍下,小记者们感受了科举制度的变迁。

“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让我对科举考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感受到千年以来读书人的学习精神,我希望下一次还有机会来学习。”金陵小学姚泽睿感慨道。“这次的参观,让我对‘金榜题名’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跟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比起来真的幸福多了。”中山小学的牛若寒若有所思地说。

“非常感谢报社这个平台,不仅能够让孩子走出家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还能跟更多同龄小伙伴一起学习交流,对于他们的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建邺路小学韦梦楠妈妈说。

云游郑和纪念馆了解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云游郑和纪念馆!1月17日上午,“缤纷的冬日”未成年人寒假系列活动之“云游博物馆”迎来了好多少先队员。在讲解员胡玲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习“开放、和平、科学、创新”的“宝船精神”,了解伟大的航海先驱郑和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他历经千辛磨难、波澜壮阔的远航壮举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一共几次下西洋?”“他的主要航线有多少条?”“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哪里?”带着这些疑问,讲解员胡玲开始了郑和纪念馆的讲解。她首先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以及郑和的家世及生平。郑和原名马三保,出生于云南,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在公元1405-1433年间,他先后七下西洋,船队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航线40余条,布局了纵横交错的交通港口、贸易中心。跨越了半个地球,完成了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胡玲说,郑和每次下西洋随行人数均达27000余人,率舟200多艘,其中包括宝船、座船、战船、马船、粮船等,形成庞大的船队,行程13万海里,成为历史上时间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跨洲航行,堪称是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郑和利用“过洋牵星术”来进行船队的导航。就是用牵星板测定星辰距离海平面的高度,根据固定高度数导航的方法。他还发明了一个“分舟宗航海”的方法,将一个庞大的船队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船队,然后分别到达不同的目的地。他用过人的才智和勇气7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经过长期的航海实践和多次实地观察和测量,他们绘制了中国早期、也是世界最早的《郑和航海图》。随郑和船队几次出使西洋的翻译马欢,写出了《瀛涯胜览》,费信写出了《星槎胜览》,巩珍写出了《西洋番国志》。这些著作对于研究15世纪前期亚、非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情况,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这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同学们可以看看,郑和七次下西洋途经的重要地点,在图上都很清晰地标了出来。”胡玲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的里程碑,带动了世界经贸发展,推动了世界文化交流,彰显着“开放、和平、科学、创新”的“郑和精神”。

欢乐中国年写“福”寻年味

“我要自己写一个‘福’字,贴在门上,新的一年福气满满。”1月17日上午,“缤纷的冬日”未成年人寒假活动——欢乐中国年,写“福”字写春联活动在秦淮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同学们学习与“福”字和春联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写“福”字,寻年味迎新年。

“大家知道过春节时,我们都要干什么吗?”“吃饺子!”“收压岁钱!”“贴春联!”活动一开始,故宫博物院书法教育中心杨老师的问题,让前来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兴奋起来。他们的答案也让现场的家长和老师忍俊不禁。

杨老师告诉大家:“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贴上喜庆的春联和红彤彤的福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福’,实际上是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不仅勾勒出传统中国节日的红火与喜庆,更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随后,杨老师开始给大家示范写“福”,五个“福”字,五种不同的写法,令现场的同学们兴奋不已。杨老师一边写,还一边给大家讲解写毛笔字时的注意事项。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铺开纸,拿起毛笔,跃跃欲试。杨老师一一纠正大家的执笔姿势,先从写“一”开始,让大家学会横平竖直、一笔一画。

锁金新村第二小学的李达然同学是第一次写毛笔字。他按照老师的指点,很细心、认真地在红字上写下每一笔,很快,一个稚嫩却很端正的“福”字跃然纸上。“老师,我写好了。”李达然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写好的字,给老师点评。“不错,横平竖直,大小得体。”听着老师的夸奖,他又铺开一张纸,继续练习了起来。写完福字后,老师还给孩子们讲述了春联的由来和春联书写的要点。

“过年贴春联、贴福字,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被传承下去。”樱花小学张天泓家长说。

活动感受

这次活动给了我这小历史迷一个探索历史的机会。朝代歌里的王朝透过一件件文物“开口说话”,它让读书人“鱼跃龙门”,也让王朝“作茧自缚”。

讲解老师在清朝废除科举的“百日维新”展台前提问,“如果维新成功清朝能强盛吗?”而我借用《林汉达漫画中国历史》开篇那句“历史经不起假设”做了回答,赢得了老师和同行者的鼓励。

——赤壁路小学二(7)班 徐尉渊

写福字、写春联的活动现场,红纸翻飞,翰墨飘香,暖意融融,年味浓郁。我跟着老师的节奏,时而挥毫泼墨、时而凝神动笔,再看其他同学,他们也都恣情挥洒,书写着春联和“福”字,场面温馨热闹。一副副工整的对联,一句句吉祥的祝福,一行行俊逸的“福”字,表达了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景,接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写出了大家对新年的期盼,描绘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发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一直在路上。

——察哈尔路小学四(4)班瞿靖桓

参加南京日报少年新闻学院云游博物馆活动,这次讲解员介绍的是郑和纪念馆。我看到郑和下西洋时,船队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令我震惊,他真的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世世代代相传下来,并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人。

——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五(15)班童瑾萱

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先后七次下西洋。沿途他与其他国家积极展开贸易活动,真的太了不起了。他还发明了“分舟宗航海法”,在航途中他把大船队分成许多小分队,分别完成任务后再汇聚到一起,这样既扩大了航海范围又节约了时间。我要向郑和学习,做个既勇敢又有智慧的人。

——游府西街小学三(3)班 王艺澄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郑和纪念馆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