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基坑水如何变成“清洁水”?

每天产生数十万吨,排放利用面临诸多挑战

工地基坑水如何变成“清洁水”?


(资料图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顾小萍

今年2月1日住建部新修订的《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一条明确:工程建设疏干排水应当优先利用和补给水体。

南京建设工地众多,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基坑水多达数十万吨,作为一类非常规水资源,如果能用好管好、规范处置或有效利用,就是做水效水安全的“加法”;反之,排放水质不达标、排水去向不合理,影响城市河道水环境或进入污水系统降低污水处理质效,就是做“减法”。

为此,我市水务部门正选择部分体量大、深基坑、排水量大的工地排口,试点加装智能感知设备进行跟踪,探索数字化监管的新路径。

多个跟踪“卫兵”就位

位于江心洲的江苏环保集团科技创新基地项目目前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因项目所处地块地下水丰沛,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基坑排水。项目大门口道路一侧的雨水井,就是基坑水的排水口。上月底,雨水井内的流量仪已经安装完毕。“可以实时监测排水的流量、温度,以及排水井的液位,从而确定项目排出的水量,分析水体走向,看其是否按照合理路径进入雨水管网,最终流至附近的河道。”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排水科科长赵小云介绍。

4月28日,工地排水量3981.07立方米;4月29日,3895.80立方米;4月30日,3864.40立方米……流量仪每天都会更新上传该工地排水量数据。

除了江苏环保集团科技创新基地项目,位于建邺区元前路的首创数科中心项目、庐山路的2020G72CD地块、河西鱼嘴金融集聚区(2016G97)项目等,这样的跟踪“卫兵”都已就位。

“这些项目均处于江心洲污水处理系统范围内,该污水系统面临的‘外水进系统’这一全国行业难题也尚未完全得以解决。如果能控制工地基坑水不再进入这个系统,将使之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负。”赵小云表示。

看起来清澈的基坑水直排有隐忧

“基坑水管得好,可作为附近河道重要的补给水源;管得不好,让低浓度的基坑排水直接进入污水系统,则会加重污水系统的负担,降低污水处理的质效;若不达标通过雨水管网排入附近水体,就会影响河道水质和水体观感。”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主任金勇军告诉记者,试点在部分工地排水口加装流量仪、液位仪等监测设备,目的是积极响应国家要求,让基坑水成为城市优先利用和补给水体的宝贵资源,而这也倒逼施工单位排放基坑水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手段,排放合格的水、有用的水。

基坑水原本就是地下水,地下水排进河道怎么会影响水质和水体观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基坑排水一般要进行三级沉淀预处理,否则就有可能排出泥浆水堵塞管网,而且受种种原因影响,部分区域的地下水不仅氨氮值大幅超标,铁离子等成分超标也较为多见。而氨氮超标直接进入河道,会导致水体发臭,铁离子超标会致水面上如同浮了一层铁锈,严重影响观感。

建邺区水务部门此前对辖区内工地基坑水的监测发现,基坑水氨氮超标率超过80%。“地表V类水氨氮含量为2毫克/升,而有的基坑水中氨氮竟达到16—20毫克/升,如果直排进河道,后果可想而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达标排放,净水装置已成越来越多工地“标配”

“在人们对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污水处理必须提质增效的当下,管好基坑水的达标排放是管好城市排水的重要一环。”金勇军表示,因基坑排水的相关制度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处理技术也没有统一标准可循,需要进一步探索这方面的市场规范和监管措施。目前在市、区两级水务部门的努力下,通过上门宣导、现场跟踪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设施工单位的“自觉”。

记者近日跟随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进入工地看到,净水装置已成为不少工地的“标配”。在江苏环保集团科技创新基地项目的东南角,有一组净水装置,工地基坑汩汩排出的水通过机泵抽入净水装置的第一个大型处理桶后,会先过滤掉水中的漂浮物等,然后再进入下一净化环节,通过特殊工艺降低氨氮值、铁离子等。“工地这一数值平均在8—9毫克/升,经过过滤处理后,氨氮值降至1毫克/升以下,优于地表V类水。”现场净水装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8月进场以来,装置已累计为该工地处理了28万立方米基坑水,目前每天还在24小时工作中。

总建筑面积超过4.9万平方米的首创数科中心项目,基坑深至地下9米,目前工程虽然已进展至地上数层,但每天还有大于1000立方米的基坑水产生。项目的一角也设置了一处小型净水装置,“基坑水氨氮值最高达到30毫克/升,经过处理后降至2毫克/升以下,然后通过雨水管网进入友谊河。”施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各地开工建设项目众多,产生的基坑水量也水涨船高,让其成为河道水体的重要补给源以及城市回用水的重要来源,需要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严格的管理,让其由“问题水”变成“清洁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建邺区已在两年前率先全国探索,推行基坑水预处理达标排放,并牵头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基坑排水处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让全市工地的基坑水由‘问题水’变成‘清洁水’,试点加装智能感知设备进行数字化追踪监管是重要探索之一,接下来还将不断探索更多有效举措。”金勇军表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