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实时:插秧施妙“技”,静候大米“香”
夏种时节,绿色新技术纷纷亮相田间地头
插秧施妙“技”,静候大米“香”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资料图片)
夏至已至,插秧正忙。眼下,从高淳到六合,一台台插秧机在田间奔忙,一排排翠绿秧苗焕发勃勃生机。
连日来,记者在夏种一线发现,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稻田杂草绿色防控、水稻覆膜栽培一次施肥、水稻全生育期精准监测和精准变量施肥、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在田间地头纷纷亮相,助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
捞出草籽再插秧,稻田杂草少一半
21日上午,江宁区淳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农田连片,阡陌纵横。趁着秧苗还没下田,淳化街道农技员汪孝璊带领工人,在水田边用长竿网兜打捞漂浮物。“我们正在捞取杂草种子,这是一项纯物理控草技术。”汪孝璊介绍,稻田里的杂草会与水稻争光、争肥、争水,杂草太多还会造成田间荫蔽,水稻更容易得病虫害,导致减产,农户通常使用化学除草剂清除杂草。
今年,淳化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1000亩稻田被列为江宁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片,从种苗处理、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等方面,实行绿色生态防控,物理清除杂草种子是其中重要一步。
细小的杂草种子如何清除?汪孝璊介绍,插秧前,稻田有一段静置期,杂草种子会被风吹到田块角落,十分有利于打捞,一块田仅需20分钟就能打捞完毕,“这种‘绿色’控草技术应用后,稻田杂草能减少40%—50%。”
汪孝璊告诉记者,秧苗下田后,他们还将在田埂上栽种非洲菊、百日草等显花植物,为害虫天敌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增强稻田的自然控害能力。并种植一定比例的香根草,诱使水稻螟虫在其植株上产卵,香根草上的活性成分对螟虫的幼虫具有毒杀作用,有利于集中灭杀。同时,通过人工释放赤眼蜂,压低田间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鳞翅目害虫种群基数。“一整套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组合拳’打出来,该示范片化学农药使用量将减少20%以上,种出的大米更香。”汪孝璊笑着说。
插秧之前先覆膜,节约农药四成多
近日,在高淳区东坝街道陈福明谷物种植家庭农场一处稻田里,一台高速插秧机正来回穿梭。记者看到,与普通的插秧方式不同,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不是直接长在土里,而是从黑色薄膜的孔洞中探出头来,亭亭玉立。
农场主陈福明告诉记者,这是农场采用的水稻机械覆膜插秧技术,“稻苗一般都是直接插在田里,采用覆膜插秧则要先给稻田铺上一层可降解地膜,给地膜打孔,再把秧苗通过孔洞插在田里。虽然听起来比较麻烦,但这一套插秧流程,只需一台专用插秧机就能全部搞定。”
高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稻机械覆膜插秧技术采用的是生物全降解抑草地膜,这是一种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新型薄膜,降解过程中没有二次污染,符合生态农业要求。同时,这项技术不仅能显著抑制稻田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使用量、水稻生长耗水量等,还具有增产提质、环境友好等特点,为水稻绿色生产提供了新方案。
“今年农场拿出500亩土地应用水稻机械覆膜插秧技术,预计亩均农药使用量减少超40%、节约灌溉用水约30%。”陈福明说,地膜在水田浸泡2个月后会自动分解,对土壤及作物无毒副作用,有助于推动水稻种植实现低耗低污染、高质高效益。
一次施肥供终生,肥料用量降三成
插秧机缓缓行驶,经过之处,秧苗齐刷刷立在田间……这是记者日前在六合三友湖畔的艾津农业科技(粮食类)示范基地见到的插秧景象。
“这台插秧机可藏着艾津农业绿色发展‘密码’哩!”江苏艾津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金振鹏的一席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仔细观察,记者发现,与普通插秧机不同,这台插秧机随身“扛”着两个黑色的塑料箱子,箱子与秧针之间有塑料软管连接。
“这是一套侧深施肥器,铁箱子就是肥料箱。”看到记者识破“玄机”,金振鹏指着插秧机解释道,作为2022年六合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试点,今年插秧季,艾津首次应用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使用侧深施肥系统。
打开肥料箱,记者看到,里面盛放着白色、砖红色、翡翠色等不同颜色的小颗粒。“这是我们的专用缓混肥,既有复合肥,也有缓释肥。”金振鹏告诉记者,以往,他们都是在整地泡田时撒一遍复合肥,并在适当时间追加返青肥、分蘖肥、穗肥等,不但肥料停留在土壤表层极易流失,而且费时费力。通过侧深施肥系统,专用缓混肥与秧苗同时下田,进入土壤3—5厘米深处,且距离秧苗根部约5厘米,肥料利用率将显著提升。其中,复合肥很快见效,缓释肥一个月后开始分解释放肥力,水稻生长过程中基本上无需再用肥料,实现“一次轻简施肥、一生精准供肥”。
据金振鹏测算,通过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应用,田块肥料使用量降低31%,亩均节省人工费用约55元,“肥料用得少,大米品质自然会更好。”
记者孙敬清刘全民王怀艳 通讯员易晴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