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实时:江苏南京:“老漂族”过年记

写在前面

70岁的刘早珍,12年前离开生活58年的湖南怀化,来到南京儿子家带孙女孙子。这个春节,她选择在“第二故乡”过年,跟老乡团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6岁的史加平,4年前从安徽明光来到南京,忙着给儿子儿媳带二宝。这个春节,放不下自己做志愿服务帮助过的失能老人,她依然选择留在这个城市,陪老人过年。

95岁的王金和,多年前从河南周口来南京帮儿子照顾孩子,现在年事已高,住进了养老院。已“阳”过的他,正在康复中,今年春节选择“留院过年”。

像刘早珍、史加平、王金和这样的随迁老人,俗称“老漂族”,在南京至少有十万多。

镜头

在“第二故乡”

“老漂族”不一样的“忙年”

“老漂族”,是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城市的随迁老人。这个春节,不少随迁老人没有返乡,他们在南京这个“第二故乡”忙碌着。

做湘西小吃糖馓,与老乡除夕团聚

1月18日,在南京建邺区兴隆街道奥体社区,70岁的刘早珍很忙。她与丈夫在精心照顾好两个孙辈的日常生活起居外,还抽空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

2008年,刘早珍从湖南怀化一个县城退休。2011年,她来到南京,与儿子全家生活在一起。

“疫情之前,每年春节都回老家,然后带回一大包家乡特产。刚刚阳康,今年不回了,就在南京给他们做,留住家乡的味道。”刘早珍笑着说。

“我们湘西的特色小吃糖馓,孩子们都爱吃,你看已经做了不少。”刘早珍边说边给记者讲解制作流程,“糯米泡一个晚上,然后放蒸笼里蒸熟,再铺平压成饼,放到太阳底下晒干,吃的时候用油一炸。”

刘早珍还置办了丰盛的年货。“大年三十这天的饭菜也特别有讲究,必须有青菜、豆腐、香肠。早饭是用粳米和糯米拌和煮成,这叫‘年更饭’,不能泡汤,人们认为‘年更饭’泡汤田埂会崩塌。早餐的第一口菜不是鸡鸭鱼肉,而是青菜,表示一年四季清(青)寂平安。”谈起家乡习俗,刘早珍如数家珍。

这些年,刘早珍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了几位老乡,这个春节他们相约在南京一起过年。

贴春联做年夜饭,陪高龄老人过节

1月19日上午10点,在南京鼓楼区宁海路街道北京西路社区,66岁的史加平正忙着给92岁高龄的徐金贵做午饭,很快屋里弥漫起饭菜香。

“红烧鸡块、煮干丝、炒青菜,还有一个紫菜蛋汤。再等等,还有个把小时就好了。”史加平大声对老人说。

史加平,安徽明光人,原在宁海路街道一家饭店工作,烧得一手好菜。“后来年纪大了,就回安徽养老。4年前,儿子儿媳有了二宝,我们过来帮着带孙子,这几年都是在南京过春节的。”史加平说。

史加平是个热心肠,偶然得知有专门的服务组织做养老服务,她便向社区服务点申请加入“时间银行”,成为该服务点最活跃的志愿者。只要有时间,她就上门为困难老人测血压、血糖,送餐等。

“我性格大大咧咧的,老人都愿意跟我聊天。他们还都喜欢我做的饭。”史加平自豪地说。

这几年,史加平格外关注所服务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不但拿出自己不多的药物,还号召社区居民将家里多余的药品留给有需要的老人。

让史加平难过的是,她照顾了四年之久的失能老人李素珍最近去世了。“对我触动很大。”史加平说,为了让更多老人能感受到家人陪伴的温暖,她决定过年留在南京,陪伴更多的“李素珍”。

史加平今年计划陪伴92岁高龄的徐金贵过春节,为她打扫卫生、贴春联、做年夜饭,共度除夕。

“我们要好好活着,多过几个春节”

1月18日,在南京雅颐老年公寓,“阳”过之后,95岁的王金和气色好了许多,操着一口河南话,跟记者唠起了家常。

“我们是河南周口的,户口一直在老家呢。两个儿子都在南京工作,我来南京最早就是带孙子。后来孙子长大了,住房显得拥挤,我和老伴逐渐生活不能自理,便一起住进了养老院,没想到赶上了三年疫情。”王金和感慨道。

在病毒面前,养老院的老人是最脆弱的人群。“我有很多基础疾病,上个月底感染了,很幸运能活下来,多亏了养老院啊。”王金和说,这次感染新冠病毒,花了不少医药费,好在院方及时协调办了异地就医,基本是医保支付,极大减轻了负担。

“这段时间,我们每周至少能喝上两顿老母鸡汤,院长还给我们买了蛋白粉;每天护士测体温,还用那种指夹式血氧仪检查,有需要时就让我们吸氧……”谈及治疗过程,老人俨然是个“专业人士”。

“管控措施优化后,我们觉得感染在所难免,做了相应准备,各类药品配备较充足,还购置了多台呼吸机,同时给所有职工和老人提升营养水平。院里还对20余名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希望能有效减少重症、病亡率。”南京雅颐老年公寓负责人刘汉强告诉记者。

“老伴快90岁了,是慢阻肺,这次也感染了,症状比我严重,治疗了十多天,目前已经转阴了。”王金和说,他这几天忙着照顾老伴,给她鼓劲,“我们要好好活着,多过几个春节。”

数字

南京有10多万“老漂族”

呈逐年上升趋势

南京玄武湖,是外地游客和市民青睐的“网红”打卡地,也是附近不少“老漂族”常去之地。

“我们租住在百子亭后小区,孙子在附近一所民办学校上学,之前每天送孩子上学后,就去玄武湖逛一逛,这是难得的‘透气’时间。”69岁的赵中华说。

赵中华是山东淄博人,只有一个儿子,已扎根南京。9年前,老人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孙子,但儿子儿媳平时上班忙,只好把刚退休的他“要挟”到南京帮忙。

“他们这是掐着点生娃,老伴过世得早,请保姆开销又大,我光荣退休了,不来没办法啊!”赵中华自嘲道。

赵中华体谅儿子的不易,本想等孙子上小学就回老家,趁着身子骨硬朗,到处走走,现在梦想泡汤了。原来,儿子儿媳的事业正在上升期,经常出差,孙子上学后的日常起居更离不开他了。

“我刚刚‘阳’过,走路多了就有点累,今年春节不回老家,在南京养养,下个月孙子又要开学了。孙子班上像我这种情况的,就有七八个呢。马上除夕了,还是想老家,一草一木经常浮现在脑海中。”赵中华说。

随子女流动,身体和心灵处于“双重漂泊”的随迁老人已构成当今老龄化中国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图景。随迁老人的流动方向,基本与中国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方向大体一致。流入地主要是各类资源集中的大城市,流出地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

是“漂”在城市还是“空巢”在家乡?“赵中华们”放不下在大城市的晚辈,但也难舍自己的乡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比人口负增长更严重的是老龄化。据相关部门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在我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的背景下,流动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老漂族”群体日益庞大。

南京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龄人口超163万。“七普”公报显示,南京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8万人,其中就有10多万“老漂族”。

“随着国家放开三孩生育政策,南京‘老漂族’数量应该还会增长,在宁居留时间也会变长。”南京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期待

变异地养老为同地养老

让“老漂族”心安此乡

中国之大,“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随迁老人的到来,解决了子女的很多后顾之忧,但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活、沟通等方面问题。

“孩子都是我们带,还得负责做饭、收拾家务、洗衣买菜。”“带孩子也没个能聊天的朋友,连对门对户都不认识。”“老伴儿一个人留在老家,饭都吃不上一口热的。”“异地医保还不通畅,到很多药店买药也用不了医保卡”……记者采访中,“老漂族”道出的苦水不少。

“在‘老漂族’群体中,城市适应困难是个普遍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庄曦表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漂族”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语言表达、饮食习惯等,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老漂族”。

庄曦的研究报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新移民的互联网社会支持》中针对江苏部分区域60岁以上城市居住老年人的调查显示,随迁老人的信息支持需求占比最高,达61.1%,情感支持需求和陪伴支持需求占比较高为45%,他们在情感支持、陪伴支持、信息支持等方面的社会需求程度高于非随迁老人。

除了城市适应困难,像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消费、育儿观念差异等,也是“老漂族”绕不开的话题。以育儿为例,一些“老漂族”与子女观念不同,容易出现隔阂,部分“老漂族”甚至被子女冷落,产生负面和消极情绪,进一步加剧了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缺失。

如何更好地帮助“老漂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京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引导“老漂族”调节不良情绪,更多走出户外体验生活,深度融入南京,为“老漂族”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实现互助养老,同时举办专项活动,推动“老漂族”融入社区,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在南京,刘早珍发挥了文艺天赋,与同是“老漂”的伍舒娅一道,把普法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天平文化艺术团,刘早珍用快板、曲艺、合唱等多种形式,自编自导自演普法类文艺节目。她还加入社区老年大学,丰富晚年生活。

关爱“老漂族”的身心健康,制度层面的保障不可或缺。

此前,我省出台《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提出,老年人到子女所在城市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有关部门应当在户口迁移、医保结算、公共交通等方面给予便利。

“要加快户籍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制度障碍,实现医疗保险随人‘迁徙’。鼓励年老父母投靠子女式迁移,实现更多家庭老年人与子女团聚,减少因制度性隔离所导致的异地养老问题,变异地养老为同地养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建议。

从根本上看,“老漂族”日益庞大,不仅是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体现,更折射了婴幼儿托育体系不完善的现状。

南京,已意识到这一点。新出炉的2023年南京民生实事项目中包括新增14家普惠托育机构,扩大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供给;试点建设一批社区、园区嵌入式托育点,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形式多样的便捷托育服务。

“老漂族”身心能否融入城市,考验城市的人文温度和治理水平。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刘早珍、史加平不仅融入社区、融入南京,还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让他乡变故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马道军

关键词: 第二故乡 老年公寓 湖南怀化